刘有九渔用绳索结千缠万绕,一根绳打出1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通讯员杨琳惜匠人:刘有九匠作:五星碰头结创作材料:藤条、渔用绳索六芒星般的绳结,用粗粝的尼龙绳编成,安置在湛蓝色的底布上,只一眼,就让人想起星辰和大海。这是早年渔业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种渔绳结,叫“五星碰头结”,挂在渔船两边的船舷上,防止船和船、船和码头之间碰撞刮擦。后来一位年轻的“渔老大”,发现绳索垫要承受船舷的挤压,容易松散断裂,于是他就在“五星碰头结”的基础上,多穿了一次线圈,把五星变成了六星,增强了厚度和耐用性。把绳结的边缘拉得更长些,原先厚实的绳结多出许多镂空,就成了我们眼前那个“六芒星”的美观样式。这位“渔老大”,名叫刘有九,如今已是一位84岁的老人家,但从海上习得的渔用绳索编织技艺,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在他的手中还翻出了上百种构思精妙的编织花样。因此,他也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用绳索结编织技艺的传承人。曾经,在沉浮不定的大海上讨生活,千缠万绕的渔绳结,是渔民的生命与牵挂。刘有九15岁就下海捕鱼,和渔船打了一辈子交道。在当时的渔业生产中,无论是网眼的补织、断绳的对接,还是船靠码头时的打缆,都要用到渔用绳索结。“船橹结”、“兜绳结”、“船揽结”、“货运结”,不同的用途的绳结,叫法都不一样,也只有曾经的老渔民才能辨认出来。当时,作为一名渔船小伙计,刘有九首先学的就是打绳索结,从最简单的牛桩结、穿股结学起,通过看老渔民示范,再加上自己的细心揣摩,他很快就学会几十种打结方法,就连复杂的撩板结、橹带辫,打起来也得心应手。“我从小就喜欢绳结,也许跟小时候没什么玩具有关吧,就把打绳结当作游戏,拿着根绳子都可以绕上半天。”他说,小时候他把藤条采来,剥皮蒸煮过后,便把已熟透的纤维放在膝盖上,专注地搓成麻绳。到了海上,打渔绳结也成了他最大的爱好。24岁那年,刘有九当上了渔船老大。身为船老大不但要带领全船渔民丰产丰收,还要兼顾生产安全。他经常跟船上的渔民说,在海上,绳结能够保命。“在我心里,绳结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更是一条安全绳。”刘友久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秋季,他们像往常一样出海打渔,回航时正赶上暴风雨。那时候出海捕捞的小渔船抗风能力差,在风雨交加下,一位在甲板上作业的船友稍不留神,就被巨浪掀入海里。“那时候出海捕捞条件十分恶劣,别说救生艇,就连像样的救生衣、救生圈都没有。”眼看着船友性命危在旦夕,“渔老大”凭着长期海上作业积累的经验,当机立断用渔绳熟练地打了一个撩板结,系上绳子抛给落水的船友。船友抓住了撩板结,把双手从这个结对称的孔中穿过,反手抓住绳子,身体正好套在结中间,就好像穿了一件简易的救生衣,既不会滑落掉入海中,也不会被绳索勒伤。大家一齐努力,终于把落水的船友稳妥地拉上船来。从此,这一撩板结的打法,就在嵊泗一带渔民之间广为流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渔绳结的实用功能不断被弱化,越来越少的渔民会打结了,绳结技艺在逐渐消亡。渔船改为机器动力后,摇橹时的橹辫结现在没有人使用了,系船用的系泊结也改成了更为坚固的铁链和挂钩。连“五星碰头结”也被橡胶轮胎代替。对于渔绳结的传承和发展,刘有九开始确实有些担忧。“旧时,渔业生产离不开渔绳结,最简单的如吊水桶、架竹竿、拴钓钩、捆网兜等需要用到,处理突发事件如被毒鱼所伤,也要用渔绳结扎住伤口止血,防止毒性扩散。现在,会打结的老年渔民相继离世,年轻一辈对打结又不感兴趣,我担心这门技艺会失传。”在退休后,老人花了大量时间钻研打绳结。如今,他可以打出种绳结,甚至用上搭色技巧,用两种不同色彩的尼龙线编结,渔绳结也变得色彩缤纷起来。他发现,用渔绳结编制的各种家用生活用品,如杯垫、杯套等早已融入渔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渔绳结已然从原来的安全绳,变成了现在的装饰绳。”为了保存渔绳结编织技艺,刘有九将自己所掌握的上百种渔绳结整理出来,在他的渔绳结陈列室里展出。如今,黄龙乡在全乡小学劳技课中推广渔绳结编织技艺,专门请他去传授,孩子们也非常感兴趣。渔用绳索结,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以它多姿的形态,透射出岛民们特有的审美,也记录着海岛的历史与文化,经久不衰。橹辫结、琵琶兜、撩板结、猢狲捧结……读着这些名目繁多的渔绳结,眼前又仿佛出现了当年渔民出海捕鱼时的场景:系网、系船、挂橹、升帆,起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