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点击上方绿色小图标收听跟着音乐带你领略四子王旗《打鬃节》
摄影作者:李勇(神舟红)
马鬃年年都要剪,就像人的头发。尤其在冷兵器时代额头的鬃毛会影响马的视线,从前的牧场没有网围栏,为了便于识别各户的马群,烙马印便应运而生。为了防止奔马撞上网围栏以及保护马的眼部卫生,剪马鬃烙马印的习俗便薪火相传下来了。早年间马鬃和马尾是牧民的一项经济收入,当地供销社都收购马鬃和马尾,可以用来做刷子等工具。草原上的牧民也用它编绳子。用马鬃编织的绳子非常结实,因为不怕水,耐腐蚀,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在打马鬃的同时也要剪下一缕马尾,马尾巴是做琴弓子的上好材料,但不能多剪,马尾巴是马用来驱赶蚊蝇的。剪马鬃、烙马印、骟马都是极具游牧特色的马文化活动,应敖特更·巴雅尔的邀请我们再次来到白音敖包苏木·嘎顺嘎查参加这一活动。春寒料峭,但是挡不住牧人们对这一有惊险挑战活动的热情,周边嘎查的牧民前一天便驾车拉马来到主人家,知脾合性的老友相见自是一夜酣歌美酒。晨起牧民们开始准备套马剪鬃前的一应事物。敦实健壮的巴雅尔在套马前先把马群聚拢,他家的万亩草场用四个字“一马平川”来形容。平时的马群都散放在自家草场,分成若干小群,每个小群由一匹儿马(公马)统治。牧人称之谓“呼拉”一匹儿马少则“呼拉”十数匹母马,多则达数十匹。可谓“妻妾成群”。羊砖火冒出淡淡的干粪味,巴雅尔家烙马印一直用的是“心形印”,每家每户都有属于自己的印记符号,以前执印者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套马杆是每一个好马倌随身必备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是准备一、二根得心应手的套马杆,将近四米长笔直的白蜡杆,配上10几根“武究日”(套马杆的红柳条梢),还要有几条“海扑”(羊肠子加工的绳套,后来也用尼龙绳代替)。四子王旗的牧民打马鬃烙印一般在每年清明节前后,草场开始返青,气候温凉,打完马印以及骟马的伤口不容易感染。马倌们挥舞着套马杆在草原上圈围着马群,马群在儿马的带领下开始狂奔乱跑,最先被套住的是当年的马驹,一则保护马驹安全,二则吸引马群。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在马群中,追赶寻找要打印的马,这时,人们的呼喊声和马的嘶鸣声,马蹄急促的哒哒声,还有被迅速扬起的尘土,场面极其激烈壮观。这是一场人与马的较量。经过几番搏斗,草原上英勇的蒙古汉子们最终把马制服。你喜欢的都在这里-------------------------------------------
-------------------------------------------
编辑:张智超
审核:额日和木席怡敏
供稿邮箱:szwqwx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