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刘文辉
“平常我们除了在班里上课,还会来到这个油纸伞基地制作油纸伞,我们全校同学都是小手艺人呢。”福州市铜盘中心小学的陈同学说。原来,早在年,该小学就成为“福州油纸伞制作技艺”进校园活动基地,在省级“非遗”传承人严磊老师指导下,许多孩子了解了福伞文化,并体验制作技艺。
严磊老师正在教学
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充实了精神世界
“我们学校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校外研学、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活动。”校长林彤说,希望通过多种形式,让更多孩子体会到自己动手学习技能的乐趣。
五年级的巫恺琳同学从小就喜欢文学创作、绘画和手工制作,她说,能够学习制作油纸伞,传承非遗文化,感到非常幸运。她说,“古代工匠的技艺如此高超,艺术品如此精巧,令人着迷。我希望能继续深入学习,将油纸伞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而巫恺琳的妈妈也表示,制作福伞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充实了精神世界,特别有意义。
做骨架、上伞面、绘画、刷桐油……一道道复杂工序,看起来眼花缭乱,但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丝毫不含糊。
四年级的尹奕茹告诉记者,在做骨架时需要将长骨与上托连接固定、短骨与下托连接固定,上托的孔密集且细小,要用针引着尼龙线穿过两个孔洞,才能连接。这道工序有一定难度,原本是由老师来做,但是她却自己尝试连接长骨与上托,很快便完成了一整圈的连接工序。尹奕茹的妈妈说,在孩子学习做“福伞”的过程中,培养了她的专注力,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在看到孩子做的成品后,我也感到十分惊喜”。
不少同学纷纷表示,自己最爱的是绘画环节,“构思得差不多了,我们就会用毛笔和颜料,在空伞面上画画……”在“小画家”们一番努力后,一幅幅充满着闽都古韵、时代新貌的绘画作品,跃然伞面。
学生的创造力带给福伞新的生命力
而油纸伞在孩子们的手中也被玩出了各种“花样”,他们将纸艺与非遗特色油纸伞相结合,制作的成品也颇具美感。“我们先拿彩纸剪一个圆片,再把圆片对折两次,沿着木棒粘贴……”不一会,几张彩纸就在他们的手中化作一把油纸伞。
油纸伞带给孩子们的不只是艺术的熏陶。美术老师林黎说,孩子们将福州文化融入传统技艺传承中,通过福伞与美术、文学、数理、音乐、民俗、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融合,从中品味、体验、传播非遗之美,这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都十分有益。
而古老的技艺还需要注入新的生命力。严磊说,“油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但之前在本土却不怎么受到重视。我们也是前几年才开始恢复油纸伞的历史和文化生产。学生的创造力给油纸伞带来了新的创新,我们有责任将油纸伞的文化传承下去。”严磊老师也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愿意了解和接触这油纸伞的制作技艺。
编辑:阿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