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掸子,古已有之,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一位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在地上爬行,而行过之处灰尘少了许多。受此启发少康抓来几只野鸡用鸡毛制成了一把打扫灰尘的工具,这就是鸡毛掸子的由来。民间有一句流传很广也很久的俗语——“攒鸡毛凑掸子”,这也可以佐证鸡毛掸子历史的悠久。
鸡毛掸子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而且精选鸡毛,制作精良,也分明是一件工艺品,具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特征。
本着寻找手艺,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年9月11日,唐山市老摄影家协会一行四人,来到唐山市高新区三女河村,“抢救性”拍摄扎鸡毛掸子的全过程。三女河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扎制鸡毛掸子的专业村,村8个生产队都已扎鸡毛掸子为副业,公社和县供销社敞开收购,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的放开供销社不再收购,没有了销路于是这项副业就全面停滞,大约在十年前有几户人家觉得民间市场对鸡毛掸子还有一定的需求,于是又开始扎制鸡毛掸子,在周边的几个集市售卖。然而许是因为制作费时、销路不广、效益不高的缘故,几代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制作掸子的技艺,现在会扎鸡毛掸子的人都是70以上的年纪,此项技艺面临失传和消失的风险。
76岁的孟庆山家是三四户户“重拾旧艺”的人家之一,其老伴刘淑琴今年74岁,是三女河村北边许家哨村人,在十四五岁高小毕业后就来到本村姥姥家,加入了扎鸡毛掸子大军,早已是扎鸡毛掸子的成手。
扎鸡毛掸子的第一道工序是选鸡毛,先根据部位的不同分出项毛、胸毛、背毛、尾毛等,然后清洗、晾干,最后再根据鸡毛的颜色和长短进行分类。扎鸡毛掸子选用笔直的细竹竿(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也选用人造碳纤维杆),用尼龙绳把鸡毛一撮一撮、一圈一圈地捆紧。刘淑琴老大姐用一个多小时从头至尾做成了一把漂亮的鸡毛掸子。
鸡毛掸子在过去似乎是居家必备之物,也曾产生过进贡朝廷的“贡掸”。因为鸡与吉同音,再把它放置在传统的胆瓶中,就有了“平安吉祥”之意。鸡毛掸子不仅是一件打扫卫生、清理灰尘的工具,还承载着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而当下这项老手艺存在着销路窄,产量低、形不成规模,后继无人等实际问题,要传承、发扬光大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记录者:陈沛玉摄影:郑文忠)
责任编辑:丁原